新华社拉萨5月1日电 题:尼玛:夺底沟里“种”风景
新华社记者潘一景、姜帆、普布次仁
正午的阳光驱散了高原的寒意,西藏柳悄然抽出嫩叶,绿意绵延于夺底沟旁的山坡。沟底,尼玛正和几位村民在疏通水道。
这里是西藏拉萨市城关区夺底街道维巴村,曾饱受风沙侵袭,如今已变身为拉萨“后花园”,市民和游客郊游、野餐的热门打卡地。
“下游现在需要农业用水,必须赶紧疏通好。”维巴村党总支书记尼玛和村民们动作干脆利落,将堆积的泥沙一锹锹铲起,疏通出一条简易却至关重要的水道。
尼玛(右一)与村民一起疏通村中水道(4月24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
雨季,尼玛率队24小时轮巡、盯水情、练应急;旱季,他带领大家清淤泥、修水渠,守护着农耕的命脉……自2017年起担任村党总支书记,尼玛的足迹早已遍布夺底沟的山川沟壑。而那片绵延不绝的人工林,更是他带领乡亲建设绿色家园的见证。
“以前,我们这里的风,恨不得裹上半座山的沙土。”村民格桑次仁停下手里的活计,抬手抹去额角汗珠,“现在风吹过去,柳条扭得欢实着呢。都是书记带着我们种下的。”
大约10年前,尼玛就开始带领村民种树,首要的是,根据土质差异科学选种:沙化地种沙棘固沙,缓坡栽西藏柳涵养水源,村道旁植观赏花木提升景观。为说服牧民参与退牧还林,他带着拉萨市林草局技术员挨家挨户算“生态账”:“绿化不仅能固土,还能造景,树荫能养三代人。”算盘声响里,维巴村退牧区转为集体林场,全村林场从10年前的400多亩扩大到1800多亩。
如今,西藏柳挺拔,樟树叶泛着光泽,沙棘的根系牢牢锁住黄沙,将昔日的荒山装点成“高原画廊”。
鸟瞰维巴村(无人机照片,4月24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
不放牧了,牧民靠什么生活?借助拉萨市人社局、城关区政府、夺底街道办的力量,尼玛带领村干部,为牧民铺就转型就业之路,助力他们开启全新生活篇章。同时,积极发展农家乐、民宿等旅游项目,助力村民增收,村民的年均收入从10年前的7900元攀升至如今的36800多元。
尼玛(左一)在村里的一家农家乐与经营者交谈(4月24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
办公室里,尼玛桌子上堆了很多资料,他正筹划复原藏族传统糌粑水磨坊,让游客体验青稞变糌粑的古老工艺。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奖状,他本人刚获评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。
“基层干部就像大管家,活计琐碎却马虎不得。”尼玛笑着打比方。在维巴村,尼玛的身份随需求变化而切换:邻里纠纷调解员、为孤寡老人运送取暖物资的“送炭人”、水电工、村邮员、卫生宣传员、旅游旺季向游客讲解藏戏历史的导游……哪里有需要,他就出现在哪里。
当被问及维巴村的人口数据时,尼玛脱口而出:“513户,共1725人。”这位土生土长的“夺底人”说,这些数字就像家族谱系般刻在心头。“在我眼里,村民都是家人啊。”他轻声补充道。
暮色中的维巴村,一盏盏灯火如星辰坠落人间。尼玛办公室灯还亮着,而他所“种”的风景,正在夺底沟的晨昏中“蓬勃生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