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社海口10月29日电(记者陈凯姿)“零下25摄氏度的冻库,藏着我们牛肉干的第一口鲜!”深秋的蒙古国寒意浓浓,裹着加厚羽绒服的姚大飞刚洽谈完合作,看着从乌兰巴托仓库即将发往海南洋浦的集装箱,心里一阵热乎。
依托海南自贸港“原料进口零关税”政策,这批带着草原气息的食材,将在15天后抵达海南洋浦,并节省一大笔成本。
姚大飞是牛肉加工企业海南红焱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。因对牛肉品质把控精准、业务流程熟稔,他被同行称赞为洋浦“庖丁”。

坐落于洋浦经济开发区的海南红焱食品有限公司。新华社发
此时,在3000余公里外的洋浦,红焱食品车间正飘出浓郁肉香。不锈钢生产线以每分钟30转的速度运转,工人将进口牛腱子肉切成拇指粗的条块,送入全自动卤制罐。冷却区里,刚出炉的牛肉干泛着琥珀色光泽,包装工麻利地将其封装。
2018年海南自贸港建设启动时,已在肉类贸易领域摸爬了12年的姚大飞到海南考察。洋浦港巨轮林立的景象让他动了心:“这里的深水港能直泊南美货轮,比转港节省十几天运输时间。”2022年,他揣着积蓄注册公司,成为洋浦保税港区新晋进口肉类加工企业。
姚大飞对品控近乎苛刻。他的办公室里,陈列着以多个国家原料制成的牛肉干样本,每块都标注着养殖周期、饲料成分甚至屠宰时间。

海南红焱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人在仓库作业。新华社发
海南自贸港政策是姚大飞扎根海南的底气。“以前做进口牛肉加工,成本要多出12%的关税。”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一货柜27吨的进口牛肉,在洋浦加工增值超30%后内销,单柜能省12万元。
更让他惊喜的是通关效率。洋浦海关的“抽样即放行”政策,让货物出港时间从3天缩短到8小时。“去年重庆的订单当天发货,客户都不敢信!”
2024年3月,红焱食品的车间多了3条新生产线,日加工能力从6吨跃升至15吨,进一步填补海南高端肉制品加工空白。那时,洋浦加工增值政策备案企业的产品,早已从粮油拓展到牛羊肉、珠宝等多品类。姚大飞说:“以前我们追着客户跑,现在他们主动来考察,直言‘洋浦产’有成本优势。”
如今,姚大飞的采购版图已覆盖巴西、阿根廷、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,公司在洋浦保税港区的2000平方米冷链仓库,常年储备着300吨进口牛肉,并采用“采购一批、运输一批、加工一批”的流转模式,同时有三批货物在途。这些食材在车间里变身3大类12种产品。牛肉干、酱卤牛肉……去年新研发的牛肉酱,刚上市就接到不少连锁超市的订单,产品销往全国各地。

姚大飞(中)在库房接待外地客商。新华社发
得益于海南自贸港政策,洋浦正积极打造“国际健康食品港”,重点聚焦精品肉类和功能性食品等产业,港区内多家企业投身于肉类加工。仅2024年前10个月,洋浦就从拉丁美洲进口了总值达5亿元的肉类产品,同比增长率高达488.6%。
在红焱食品厂房里,刚包装好的牛肉产品列队等候出库,货车鸣笛声与车间机器声交织成美妙音符。姚大飞想快一点回到海南:“全球牛肉漂洋到海南,我也希望‘洋浦产’牛肉制品更快地进入千家万户。”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