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吉余村,群山叠翠、竹海绵延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石碑前游客络绎不绝。
“20年来,余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实现了从‘靠山吃山’到‘养山富山’的华丽转身。”大余村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站长张忠心介绍。2024年,余村接待游客122万人次,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205万元,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.4万元,分红316万元。
精彩蝶变背后,是“生态警务”的默默奉献。近年来,湖州公安把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融进警务工作,推出“生态警务”,打造新警务运行模式,书写着守护绿水青山的警务创新篇章。
生态护航,覆盖全域
在国家AAAA级景区长兴县水口茶文化旅游景区,生态警长沈建华已扎根18年。作为湖州2185名生态警长之一,他常年奔走于山林村落、古道之间,被群众赞为大山里的“活地图”。
而在太湖南岸浙苏交界处的乔溇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内,织东派出所民警徐建根与江苏吴江民警常态化商讨案件线索。这个2021年9月建成的长三角首个省际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,聚合了两地公安、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力量,破解省际交界生态治理难题。
早在2013年,湖州公安就在浙江率先推行“河道警长”,后逐步完善并拓展至食品药品、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,围绕河道、湖泊、林区、矿区、市场、路段、项目、景区等重点区域,布建“八大警长”2185名,统一命名为生态警长,实现全市7373条9380公里河道、153个湖泊、157个水库、113个农贸市场,主要林区、矿区、路段及市重大工程全覆盖。
2020年,湖州公安正式推出生态警务模式,至今已建立15个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,破解了基层执法力量薄弱、部门多头分管模糊、问题难以彻底根除等难题,实现了出警到达现场用时减少,环境问题处置效率提升。
德清县在京杭大运河畔建立运河生态警务工作站,得益于生态警务协同智治应用,有效提升了运河内非法倾倒预警预测、动态感知和精准打防能力。目前,该应用已归集自然资源、国土、水利、林业等9个部门的相关数据,搭建要素、防范、处置、办案四大协同板块,形成了跨部门、跨区域的生态治理指令流程闭环,已直接协助破获案件210起。
生态共治,变革体制
“您已进入水源保护区,请立即离开!”吴兴区老虎潭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内,生态警长姚建斌通过“山水慧”数智平台发现异常,远程劝阻钓鱼市民。3年来,该平台的异常停留追踪、电子围栏防护、火情风险预判功能,让库区生态违法案件数同比下降76%。
为破解县(区)域协同难题,吴兴区建成全国首个县(区)域生态治理中心——吴兴区生态治理中心。2024年起,湖州公安将其作为标志性项目推进,目前已实现全市县域生态共治中心全覆盖。
“工作站能解决区域性问题,却难破全域性、跨领域难题。”湖州市公安局党委专职副书记马骁道出了建设生态共治中心的初衷。以环太湖区域首个生态共治中心——南太湖生态共治中心为例,其整合苏锡常湖四市水警、渔政及企业、义警力量,推动太湖流域综合治理。
“县域生态共治中心的建设运行,实现了力量深度聚合、资源深度整合、执法深度融合。”马骁介绍,生态共治中心已形成“1+6+N+X”的力量聚合模式,跨部门联勤执法效率提升80%。同时,统筹高空智能无人机、雷达扫面等设备,实现一站式调度、全领域应用、全地域覆盖。
生态转化,点绿成金
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在安吉“深蓝计划”内,梅溪派出所生态警长楼成涛带队巡逻,并通过微信群联动工作人员、生态义警快速处置问题。
谁能想到,如今的“小冰岛”网红景区,前身是垃圾倾倒、环境破败的青山石矿厂。去年国庆假期,“深蓝计划”成为湖州首批生态警务联盟成员,截至目前已吸纳100家单位,开展宣防活动253场,招募生态义警1499名,辐射群众34.5万余人次。
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湖州全域游客549万人次、旅游收入68.67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13%、15.7%,其中,南浔古镇游客增长55.66%。在南浔区菱湖镇,渔都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打造“凌波鱼韵”场景,对鱼的育苗、养殖、运输、销售等全周期进行监管。站长陈豪介绍,工作站组建由生态警长、行业协会、律师等组成的专家团队,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培训,既打击非法捕捞、偷排污水,又推动生态养殖,助力渔业增产增收。
目前,全市2185名生态警长、4094名生态义警、100家生态警务联盟单位、15个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、6个县域生态共治中心,实现了生态领域守护全覆盖。生态警务正与渔业、民宿、露营等特色经济相结合,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换,进一步释放生态保护的红利。
在这片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”的土地上,湖州公安正以“警务之笔”,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警务图景。(朱涵 俞黎新 翁文杰)